名字 | 杨朔 |
解析 | 杨朔 【生卒】:1913—1968 【介绍】: 原名毓晋,字莹叔,笔名杨朔、莹叔、杨莹、杨藴山,山东蓬莱人。 1913年4月28日生。6岁丧父。8岁,随伯父读于私塾。私塾停办後,改读第四国民小学,初小毕业後,升入本县志诚高等小学。 1926年,高小毕业,从王本仁习英文,自修中文。曾任志诚高等小学初小教员数月。 1928年,以笔名杨藴山在烟台《威克莱》杂志发表短篇小説《白士弘》。1929年夏,随舅父赴哈尔滨谋生。入英商太古洋行当练习生,後升办事员,公余入英文夜校补习英文。 又从中东铁路秘书兼公立法政大学教授李仲部研读中国古典诗文。 1937年初,离哈赴沪,集资创办北雁出版社。上海「八一三」事变後,赴武汉,在《光明周刊》战时号外上发表《吴淞口外》;10月,与丽尼、陈荒煤等在汉口编辑《哨岗》文艺半月刊,仅出一期即遭查禁;12月,经延安前往西北。 1938年春,前往广州,在广州《救亡日报》连载以抗日为题材的第一部中篇小説《帕米尔高原的流脉》;7月,至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出席文艺座谈会;同月,前往广西桂林,与巴金、夏衍、艾青等二十余人,在月牙山倚虹楼举行临时座谈会,决定在桂林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。1938年3月,成立桂林分会;同年,先後在《自由中国》杂志创刊号、第一卷第二期发表报告文学《西战场上》等。1939年3月,在桂林《救亡日报》副刊上发表《黄花岗歌》;6月,文协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,为团员;6月18日,从重庆出发;9月7日,作家战地访问团抵重庆,杨则留在华北抗日根据地,随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转战于山西、河北撰写通讯报导。1942年春,返抵延安,任职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,後入中共中央党校第三部学习两年,并参加整风运动。 1945年春,在延安加入中国共産党;8月,抗战胜利後,随丁玲等重返晋察冀,在察哈尔宣化龙烟铁矿、庞家堡铁矿蹲点。1947年,转入晋察冀野战军,担任新华通讯社随军记者和师政治部领导工作。 1949年2月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,与白刃合写通讯特写《前进,钢铁的大军》,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;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,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,任文艺部长。1950年7月,任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;12月,以《人民日报》特派记者身份,随由中国铁路工人组成之志愿军,前往朝鲜战场。 1951年3月,与田汉等参加由廖承志率领之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,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;5月,慰问团返国,杨留在朝鲜战场;7月,出版通讯报告集《鸭緑江南北》等;同年回国,至西北参观,写有《西北旅途散记》等。1954年10月,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易名为中国作家协会,任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。1955年,获朝鲜政府授予二级国旗勋章;2月,转至作协工作,任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。1958年2月,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、中国阿联友好协会理事;同年,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,兼党委常委,又历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、党组成员,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,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等职。 1959年4月,中国与亚非作家常设事务局联络委员会成立,与林林任正副秘书长;同月,任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。1963年10月,任中日友好协会理事。 1964年12月,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1966年6月,任出席在北京举行之亚非作家会议紧急会议中国代表团团员,「文化大革命」中遭受迫害。1968年8月3日,含冤逝世。年55岁。1980年9月,作协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之公开平反昭雪。作品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之《杨朔散文选》、散文集《茶花赋》、《杨朔短篇小説选》等。 |
随便看 |
宝宝取名字大全收录352129条名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男女名字的字义及寓意解析,是宝宝取名的有利工具。